鼓励生育政策在现代国家相当普遍,实施后的效果却并不太确定,因为人们在作出婚姻和生育之类影响深远的决定时,考虑的因素要复杂的多。一项有关日本人口的研究显示,1720-1840年代日本人口总量曾长期零增长,即便当时的幕府自身出台政策,也鼓励地方藩国推出更多帮助抚养儿童的措施,日本人口依然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停滞状态。
当代日本以老龄化和少子化著称,从2005年开始日本人口就出现了净减少,人们认为这是经济发达后的现象。而实际上在日本的历史中,和平时期人口减少或者几乎不增长的现象也曾出现过,同样让当时的管理者头痛不已。在江户时代(1603-1868年)开始时,或者说是德川幕府建立初期,长期战乱的结束以及新土地的广泛开发,为日本带来了一段人口高增长的时代。幕府和藩国为了提高稻米产量,即使只是一点点,官员们也常常带头填埋和开垦湖泊和浅滩,并在内陆的荒地上修建灌溉设施,大力对农业生产进行投资和开发。同时新开垦的土地有许多被分给了贫苦的农民,让他们也有能力娶妻生子,带来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展开剩余76%15世纪关东地区(江户周边)的地形
图源:日本国土交通省関東地方整備局
一个显而易见的因素是小冰河期的存在,在其中比较严重的年份导致了农作物的大量减产,直接带来饥荒与人口减少,如1731-1732年的享保饥荒和1782-1787 年的天明饥荒。但是气候因素很难解释持续百年的趋势,因为这个小冰河期实际上存在了500多年,此前人口暴增时也是小冰河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代的清朝人口依然在持续增长中,与上述时间段对应的是乾隆朝到道光时期(1735年-1840年),同样是一百余年,清朝人口迎来大爆发,虽然各种数据估计不同,但是人口从1.5亿增加到了4亿左右则是基本可以确认的。
天明大饥荒,图源:维基百科
另一个因素是在粮食长期不足的情况下,下层百姓出现了节育和弃婴的现象,而且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必须选择的时更多的扔掉女婴而留下男婴,无论是出于传统观念还是现实生产力的考量,女婴夭折的概率更高是事实。但是这种选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性别比剧烈失衡:1750年的人口普查记录显示,在日本东北、关东和九州部分地区,男孩与女孩的性别比例为120比100 。更夸张的例子是在江户城,1721年江户城人口为50万,其中男性32万,女性17万,男女比例大约为2:1,这是一个极其不正常的比例。大量男性注定无法结婚,繁衍人口更是无从谈起。
群马县太田市圣莲寺的绘马(祈愿牌位),描绘了当时的杀婴现象。
图源:太田市
对此幕府也曾出台一些政策试图缓解情况的恶化。针对由于贫困流行溺婴的东北地区,幕府和一些藩国颁布法令禁止被称为“间引き”(溺婴或弃婴)的习俗——在一些地方,新生儿中10-20%被“间引き”。熊本藩会给贫困农户发放粮食来帮助养育孩子。仙台藩会免除部分赋税和徭役来减轻生活压力。有些富裕的藩会设立类似“施药所”的机构,为贫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孕妇和儿童的护理。或者资助寺庙、神社等机构来收养孤儿。这些政策都比较零散,总体而言也收效甚微,因为有更严重的问题制约人口增长。
大名们是不会挨饿的
江户时代的日本,从上层的武家、公家到下层平民,都在尽量坚持封建宗法制:嫡长子继承是基本的原则。对于上层贵族来说,无法继承官职、家督和庄园的“其他”子女,虽然没什么地位,生存和繁衍并不会成为问题,但是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广大的农民阶层的经济状况才是决定人口问题的主要因素。农民也主要由长子来继承土地,许多次子、三子等男性顶多获得一些零碎土地和农具,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其他地方自行谋生。这些“江户漂”、“大阪漂”长年以打零工糊口,经济状况可想而知,少数逆袭的例子并不能改变全局,大部分人一生无法娶妻生子,上述江户城悬殊的性别比就是由大量单身的“进城务工”男性带来的问题。
江户时代的工匠
这种情况类似于清代晚期人口增长停滞的状态,过剩的劳动力没有出路,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么精耕细作也刨不出更多的粮食,“内卷”似乎是无解之局。直到明治维新之后,引入现代工商业带来的生产力的飞速提升,才推动日本人口再次出现增长,由1872年的3480万人增长近一倍,至1936年达到6925万人。
参考文献:
2.https://zh.wikipedia.org/zh-cn/天明大饑荒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查-配资证券开户-a股杠杆怎么加-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