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梧州日报
山川风物
喧嚣未至的都市
洞庭渔
利用公休时间,我们夫妇俩安排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游。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当我第一次读到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这首《送人游吴》,苏州,这座江南古城,便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如今,苏州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之一,古城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更令人神往。
苏州美中不足是没有机场,也是被当地人民群众诟病的痛。我们只能坐飞机到南京,稍作休息,再往苏州。在南京到苏州的高铁上,太湖平原的坦荡尽收眼底:没有山峦的阻隔,天地间是铺展到天边的平整,连河流都走得舒缓。这样的平原地貌,少了“山高路险”的压迫,多了“水阔天长”的舒展。
我们在老城区安顿好,前往平江老街。苏州老城区是江南水乡文化的核心载体,为保持传统风貌的协调性,所有建筑都是园林式风格,严格控制建筑高度。老街沿平江河而建,窄窄的街道还不足两米,两侧商品琳琅满目,街上游人如织,脚下的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整条街看不见一辆共享电动车横冲直撞,也没有随意停放的杂乱,青石板路干干净净地延伸开去,连空气里都透着规整的清爽。往来的人流像河水里的涟漪般缓缓涌动,却不见喧哗。沿街的店铺多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木门上的铜环擦得锃亮,卖苏绣的姑娘低头穿针,评弹书场的竹帘半卷,里面传来三弦的试音,像给整条街定了个舒缓的调子。没有像其他古街各种喇叭的喊叫,没有商家促销员的强拉硬扯,连商户招呼客人的声音都带着吴语的软调,生怕惊扰了这份安宁。明明是人头攒动的场面,却透着一种“闹中取静”的韵律——就像平原上的河,从不会失了那份从容。你看街边的茶座,临窗的位置总有人坐着,面前一杯碧螺春,目光落在河面上的乌篷船,任人声从身边淌过,自有一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淡然。
第二天,来到最富现代气息的中心广场。下车首先看到,苏州中心像一只舒展羽翼的凤凰,正朝着不远处的“东方之门”轻展翅膀,仿佛即将穿越门户,飞向只有一街之隔的金鸡湖。在阳光下,玻璃幕墙折射耀眼的光芒,灵动而璀璨。这是苏州充满活力的商圈。虽然此时是三伏天,但人头攒动,生意兴隆。刚上二楼,电梯口黄金位置有“弗弗西书店+矢量咖啡店”,闹中取静,在网上阅读成为主流的当下,让我眼前一亮,深感好奇,不由自主地走进去。门面不大的店面,呈喇叭形,足有500平方米,前面是书籍摆放区,后面是阅读区。虽然里面足足有两三百人,且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还有儿童,但是非常安静,有的一边翻看书本挑选书籍,有的沉浸式读书。我们俩也被气氛感染,买了一杯咖啡坐下来,慢慢享受读书的快乐。旁边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女孩抱着一本大块头的古典名著,在妈妈的陪同下阅读。突然,我的手机响了,我惊慌挂断,妻子电话信息提示声有点大,她急忙调成静音,担心打破这种宁静。
华灯初上,苏州中心在“东方之门”的灯光秀下,显得更加宏伟壮观。灯光倒映在金鸡湖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游船在湖中游弋,增加夜景的动感,更加让人流连忘返。湖边的游客人山人海,但没有看到广场舞、暴走团的身影,没有拿着喇叭叫卖的商贩。他们都在享受美景,打卡照相。
我们搭的士返回宾馆,司机是一位四十来岁的本地人,说话带着吴语特有的温软尾音。聊起苏州人的生活,他笑着说:“我们这儿的人啊,没有太多的夜生活,白天忙完营生,晚上除了必要的应酬,多半是回家,一家人围坐,听着评弹,慢悠悠地享受自己做的晚餐,然后陪伴小孩阅读、写作业。”我问他会不会觉得单调,他摆摆手说道:“平淡才是真味嘛。”道路两旁高楼林立,霓虹灯闪烁,流光溢彩,但是一路交通顺畅,一点都不拥挤。
踏上归程,我望着车窗外倒退的平原,忽然明白:远离喧嚣,让苏州人的心像平原一样能容,像评弹一样能缓,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守着一份独有的通透——把浮躁沉淀为专注,把喧嚣转化为定力,在“静”中积蓄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配查查-配资证券开户-a股杠杆怎么加-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