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美国现在看咱们中国,总是一副又气又急,还带着点无可奈何的表情?
说白了,就是肠子都悔青了。它觉得自己当初手软了,或者说,是压根没腾出手来,结果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能把咱们摁下去的“黄金窗口期”。你想想,把时间倒回二十多年前,2001年那会儿,咱们的经济总量刚过一万亿美元,跟美国比起来,还是个小个子。按照美国一贯的剧本,这时候就该轮到咱们“被重点关照”了。可谁能想到,那年九月十一号,两架飞机撞向了纽约世贸大楼,那两声巨响,把美国的全球战略部署彻底炸了个稀巴烂。接下来十几年,它的全部精力都被拖进了中东反恐的泥潭里,整天跟塔利班、基地组织掰手腕。
等它好不容易从阿富汗、伊拉克这些地方拔出脚来,一回头,2008年,自己家后院又着了大火——金融海啸席卷华尔街,雷曼兄弟那么大的公司,说倒就倒了。那段时间,美国自个儿都快揭不开锅了,不但没法打压咱们,还得指望咱们多买点美国国债,帮忙稳定全球供应链,给自己“输血续命”。就这么一来一回,十几年宝贵的时光就这么错过了。等到美国从金融危机的重创中缓过神来,再想对咱们动手时,猛然发现,当年那个GDP只有一万多亿的“小伙子”,已经长成了GDP超过十七万亿美元的壮汉,体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将近七成!这时候再搞什么贸易战、技术封锁,就像对着一个成年壮汉挥拳,虽然能把他打得鼻青脸肿,但想一拳放倒,那已经是痴人说梦了。
吃过一次“没能提早动手”的暗亏,这滋味,疼到了骨子里。你觉得,以美国的性格,它会允许同样的剧情,在另一个有潜力的国家身上,再上演一遍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于是,它那双鹰隼般的眼睛,开始死死盯住了南亚次大陆上那个正在狂奔的国家——印度。
其实,这种“敲打老二”的戏码,美国演过不止一次了,手法那叫一个炉火纯青,简直是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记忆。在历史的案发现场,躺着好几个曾经被“捧杀”的巨人,下场一个比一个惨。
第一个倒霉蛋,就是日本。时间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的日本,简直是地球上最靓的仔,风头一时无两。经济一路狂飙,大有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架势。日本企业揣着满兜的钞票,在全球疯狂扫货,从好莱坞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到纽约的地标洛克菲勒中心,美国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当被日本人一一买走。当时甚至有个段子说,卖掉一个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就在日本国民自信心爆棚,高喊着“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美国人揣着一把“温柔的刀”,笑眯眯地来了。
1985年,在纽约的广场饭店,美国拉着英国、法国、西德,跟日本签了个《广场协议》。这玩意儿听着像个平等的经济协定,实际上就是要了日本的半条命,是典型的笑里藏刀。协议一签,日元被迫大幅升值,兑美元的汇率在短短两年里从二百四比一,一路飙升到一百二十比一,几乎翻了一倍。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日本的丰田汽车、索尼电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凭空贵了一倍,出口竞争力瞬间归零。出口这条路被堵死后,大量无处可去的热钱只能涌回国内,疯狂炒作房地产和股市,吹起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资产泡沫。然后,砰的一声!泡沫破裂,日经指数从最高的近三万九千点雪崩式下跌,无数中产家庭一辈子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一刀,直接让日本陷入了长达三十年的经济停滞,至今元气都未能完全恢复。
如果说对付日本用的是经济绞杀,那对付另一个巨人——苏联,美国用的就是另一套组合拳了,属于软硬兼施。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体量也一度逼近美国的半壁江山,其庞大的核武库和钢铁洪流,更是让整个西方世界夜不能寐。怎么办?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脑洞大开地抛出了一个堪称科幻大片的“星球大战”计划,宣称要在太空建立一个无敌的导弹防御系统。这计划听着就很玄乎,但当时的苏联领导层居然信以为真,被硬生生地拖进了烧钱无底洞的军备竞赛。与此同时,美国在背后悄悄搞小动作,联合沙特等产油国,通过操纵国际油价暴跌,直接砍断了严重依赖能源出口的苏联经济的命脉,这招叫釜底抽薪。最终,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红色巨人,不是倒在真刀真枪的战场上,而是被活活掏空了家底,自己从内部散架了。
看明白了吗?这两个“世纪之战”,手法不同,但背后的逻辑惊人地一致:只要你的体量敢摸到我块头的四到五成,你就自动登上了我的“黑名单”,就必须被摁下去。这并非什么阴谋论,而是一个霸权体系为了维持自己的老大地位,本能地要去消除任何潜在挑战者的结构性必然。就像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在他的理论里说的那样,大国之间永恒的竞争是国际政治的铁律,任何想挑战老大地位的,都会被老大视为心腹大患。
有了中国这个“失控”的教训,和日、苏这两个“成功案例”在先,美国现在看印度的眼神,就变得格外复杂和警惕,充满了审视。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2023年的GDP大约是3.7万亿美元,虽然只相当于美国的百分之十四,跟咱们没法比,但它的增速太吓人了!过去十年,平均增速保持在百分之六左右,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华尔街那些最会算账的投行巨头,比如摩根士丹利,甚至大胆预测,到2030年,印度可能超越日本和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
这熟悉的剧情,这相似的轨迹,美国能不心里打鼓吗?于是,一场针对印度的,更隐蔽、更现代的“规训”开始了。
你会发现一个特别拧巴的现象:前脚,白宫发言人还在热情洋溢地夸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太地区不可或缺的伙伴”,给它戴各种高帽;后脚,美国国务院、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这些机构的报告里,就把印度的宗教政策、人权状况批得一无是处,体无完肤。金融大鳄索罗斯更是公开指责莫迪“不是民主主义者”,就差指着鼻子骂了。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大哥一边搂着你的肩膀说“咱们是好兄弟,有福同享”,一边手却悄悄伸向你的后腰,检查你有没有藏着刀。这根本不像是交朋友,倒像是在驯养一头未来可能长成猛兽的幼崽,一边给点骨头吃,一边又悄悄给它套上枷锁。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一份报告里,几乎是把真心话写在了脸上:“印度的快速增长若突破全球供应链平衡,将削弱美国的主导地位。”这句话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可以跑,但必须在我给你划定的跑道里跑,而且跑多快,得听我的。
为了确保印度“听话”,美国给它准备了三把量身定制的、看不见的锁,也可以叫“紧箍咒”。
第一把锁,是经济命脉。2019年,就在美印关系看起来蜜里调油的时候,特朗普政府突然翻脸,宣布取消印度长达数十年的普惠制受益国地位。这一下,让印度每年价值约五十六亿美元的出口商品,主要是纺织、皮革这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失去了免税优惠。这对数百万指望这些产业吃饭的印度工人的饭碗,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冲击。这就是一次精准的警告,一个无声的耳光:别忘了,你的产品卖给谁,你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谁的手里。
第二把锁,是军事与主权。印度为了实现国防自主,一直想从俄罗斯购买S-400防空导弹系统。美国就不停地在旁边念叨,扬言要根据它的国内法《以制裁反击美国敌人法》对印度实施制裁。虽然最后因为需要印度在“印太战略”里当棋子牵制中国,而没有下死手,但这种“不听话就收拾你”的威胁,始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印度的头顶。更狠的一招,是2023年11月,美国司法部公开起诉,指控一名印度政府官员在美国本土策划暗杀一名锡克教分离主义领袖。这事非同小可,等于是在全世界面前直接打脸,赤裸裸地告诉印度:我们可以当伙伴,但你绝对不能把手伸到我的地盘上来撒野,这是底线,碰了就得挨揍!
第三把锁,是利用其内部矛盾。美国很清楚,印度这头看似庞大的亚洲象,其实被无数条内部的绳索捆绑着,一身的毛病。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印度仍有超过两亿的文盲,全国百分之四十四的人口还在从事效率低下的农业,而作为国家工业脊梁的制造业,产值仅占GDP的百分之十三,基础相当薄弱。再加上根深蒂固、难以撼动的种姓制度和复杂的宗教矛盾,这些内部问题都是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药桶。美国正是看准了这些软肋,才敢于对印度进行“压力测试”,知道它就算心里有不满,也难以做出什么强硬的反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总在重复着相似的轨迹,只是换了演员而已。
印度以为自己搭上的是一趟通往繁荣富强的特快列车,但它最好还是先看清楚,驾驶座上坐着的,到底是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配查查-配资证券开户-a股杠杆怎么加-炒股配资手机版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